正如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航,600115.SH)董事長劉紹勇一直期望的一樣,東航最終選擇了天合聯盟。
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入盟慣例,新成員加入必須要由聯盟成員公司出面推薦,而東航此次入盟,其推薦人正是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航,600029.SH)。也許接下來,國內民航業很可能會上演一出“三國演義”。
東航單腳踏入天合
4月16日下午,劉紹勇與天合聯盟主席LeovanWijk在上海共同簽署了東航加入天合聯盟意向書,標志著其入盟工作的正式啟動。
東航方面表示,協議簽署只是入盟的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履行一些相應的審批程序,并根據聯盟的具體要求和公司的實際情況在網絡、運營以及服務等方面做出相應的安排,最快也需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正式入盟。
按照航空公司加入聯盟的通常程序,雙方下一步還將簽署GAAAA協議(世界航空公司聯盟遵守協議),而東航內部同時也需要按照聯盟的規范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準備工作完成之后經聯盟審查通過,雙方即可簽署GAAA協議(全球航空聯盟協議),至此完成入盟。
“從簽署意向書到最終入盟所需要的時間取決于航空公司自身準備工作的效率。”一位供職于某國有航空公司并參與過加入航空聯盟工作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你越快可以達到聯盟運行規范的要求,那么這個過渡期就會越短,這與航空公司自身的基礎也有關。”
資料顯示,南航從2004年8月簽署意向書到2007年11月最終加入聯盟歷時超過3年。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航空公司加入聯盟更多是出于開拓國際市場的目的,而南航在入盟后便遭遇全球民航業整體困境,所以在國際業務拓展上步伐仍然緩慢。也就是說,東航在決定加入到正式成為聯盟成員期間,市場狀況的變化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而隨著東航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即現在的上海航空公司,下稱上航)內部整合完成,加入航空聯盟、借道聯盟網絡開拓國際市場就成為東航進入新一個發展階段之時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據劉紹勇在4月9日博鰲亞洲論壇期間透露,東航今年將加大國際航線的開通力度,力爭把國內航線和國際航線的收入比由目前的7:3變為6:4。
上航退盟代價慘重
目前,已經成為東航子公司的上航雖然仍是星空聯盟的成員,但自上月起搬離國航以及其他星空聯盟成員所居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轉場至東航以及南航所在的T2航站樓之后,其將“轉會”之事幾近明朗。
按照星空聯盟提出的“同一屋檐下”理念,聯盟成員航空公司在主要機場的同一航站樓運營,共用機場設施,如值機柜臺、行李設施、中轉柜臺、休息室和辦公區域等。
“東航宣布加入天合聯盟后,上航就將宣布退出星空聯盟的決定。”一位上航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盡管將退出聯盟,但上航仍需要做一些收尾工作。據上航內部人士透露:“協議規定即使退出星空聯盟,仍需要維持一年的服務期,因此上航在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還保留了售票柜臺和簽轉柜臺。”
但有業內人士分析,上航為加入星空聯盟投入幾千萬元,而退出聯盟還需要繳納巨額違約金,退出的總成本很可能過億。
“違約金肯定不會由上航來承擔,既然決定都已經做出了,上面肯定已經有了安排。”前述上航人士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劉紹勇二度入天合
“合理的方式應該是東航加入寰宇一家。”一位供職于國外某航空專業媒體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從三個聯盟來看,加入天合聯盟對東航來說是最不利的選擇。”
而前述供職于國有航空公司的人士則認為:“東航的選擇恐怕不僅僅是出于聯盟方面發展的考慮,或許在與南航未來更深入的合作方面也有打算,畢竟這兩家企業網絡的互補性非常強。”
東航與南航早在2008年初就簽訂了涉及航線共享、飛機采購、地面服務、市場營銷、航線網絡、俱樂部常旅客共享等10項業務合作的協議。
南航董事長司獻民在13日接受媒體采訪時亦表示,東航若加入天合聯盟,未來雙方的合作空間、余地和前景都十分廣闊。
按照三大航空聯盟吸納新成員的慣例,新成員加入必須要由聯盟成員公司出面推薦才可以獲得初步的資格。
東航此次入盟,其推薦人正是南航。一位接近南航高層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去年11月在韓國仁川舉行的天合聯盟首席執行官會議上,南航董事長司獻民代表南航向聯盟推薦東航以及臺灣的中華航空公司加入聯盟。
而南航加入天合聯盟,正是由劉紹勇任職南航董事長期間運作并完成的。
“國內民航業三足鼎立之勢,很像三國演義中的時局。”前述國有航空公司人士笑言,“國航在拿下深航之后實力大大加強,南航受到的沖擊最大,東航所處的上海樞紐亦在國航的覬覦之下,因此東航與南航結盟也是最現實的選擇,正如三國時孫權的‘聯劉抗曹’。”
從三大航已經和即將發布的2009年財報也可以看出三家目前的境況,率先發布財報的南航全年凈利潤3.58億元,主營業務仍有2.64億元虧損。東航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東航去年全年盈利超過5億元,而國航董事長孔棟今年3月曾透露,國航2009年盈利狀況將超過2007年,數據顯示,2007年國航利潤總額為50.45億元,是公司有史以來業績最為輝煌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