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一情況最淺顯的原因當屬歐洲的金融動蕩。就在幾周前,金融市場達成了實質性的共識,都認為中國即將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但促使市場人士下修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關鍵是歐洲債務危機,而非中美對話。中國商務部已經表示,對歐洲出口受創,盡管全球金融市場起伏不定,但中國貿易加權匯率過去一個月穩步上升,追隨美元走高態勢。
在這一情況下,不僅中國不敢輕易放棄美元,全球投資者紛紛大舉涌入美國國債和德國國債等安全港,導致目前美元大幅走強。歐元和英鎊兌美元匯率今年已下跌超過10%,而在過去一個月中,幾乎所有貨幣均對美元下跌。因此在這種世界經濟環境中,美國不能但就人民幣匯率進行指責。
但要就此走向另一個極端,做出中國匯率機制將永遠維持現狀的結論,恐怕也難以成立。
2005年,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壓力下,外管局曾出臺“124號文件”對發改委“逼宮”,以圖限制資本流入,引起軒然大波。時任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的鐘偉發表意見說:“外匯管理是國際跨境支付的最后一個環節。如果前面所有的環節都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思想,所有的政策都是鼓勵出口、鼓勵外資流入,而指望單獨通過外匯管理去改變順差,是不現實的”。
因此,造成失衡的制度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簡單地升值,顯然只是強行滅火,除了力度和時機都很難掌握外,搞不好還會火燒連營,引發危機。而“釜底抽薪”,主動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轉變失衡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正是解決匯率問題的最根本、最明智選擇。
但是,可以預料,此番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要付出陣痛的代價,比如暫時的經濟減速和工人失業。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用了“毫不動搖”的措辭,足見前進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從美國官員在本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的謹慎表現來看,奧巴馬政府批評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口吻有所緩和,而美國財政部長蓋則稱,人民幣問題上,中國政府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與此同時,國家主席胡錦濤公開重申,中國將會繼續依據自主、可控及漸進的原則,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這一切都似乎表明,中國匯改并非“按兵未動”,而是正在進行,而且此路徑選擇已得到了美國同行的認同。
根據以上事實,我們推論中國可能早于預期打破長達22個月的人民幣盯住美元策略,不過在當前歐元區變數較大的情況下,貿然放棄盯住美元政策卻并不明智。
中國計劃整合航空貨運業務據稱,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簡稱“國資委”)正在制定一項貨運業務合并方案。根據民航局的最新數據,截至2008年底,中國共有9家航空貨運公司,僅有70架專用貨運飛機。相比之下,美國貨運航空公司Fedex Express在全球擁有逾661架飛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計劃在航空貨運業打造一家國家冠軍企業,即合并部分最大型國有航空公司的貨運業務,使其與國際航空貨運公司展開競爭。
作為中國三大國有航空公司之一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簡稱“南航”)估計,全球性航空貨運公司控制著中國80%左右的航空貨運市場,剩余部分由本土航空公司瓜分。中國旗艦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簡稱“國航”)董事長孔棟兩周前對媒體表示,政府計劃整合貨運業務的消息“不是傳聞”。他的講話增強了外界的預期,即政府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做出決定。
在去年流傳的一份提議草案中,中國航空管理部門表示,將“鼓勵”航空貨運領域的并購,以提高規模效應,使其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該議案還稱,政府將加強對外國貨運航空公司在華業務的監控和監管。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信號,表明政府打算出臺有利于本土航空公司的政策。
我們認為,經過一波國有客運航空公司的整合浪潮后,有關各方尚未就合并貨運業務的控制方做出決定。但中國整合其航空貨運業務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航空公司來自這部分業務的收入甚少。在這種局面下,政府的關注點開始轉向整合貨運市場,這將或許會改變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