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運輸是國際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和旅游事業發展中,航空運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設民航強國,我國民航的國際航線運輸要強,航空公司的國際競爭能力要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航國際運輸持續快速發展,航線網絡不斷擴展,運輸能力顯著提升。但與國內航空運輸發展相比,國際航空運輸發展相對滯后;與國際先進航空公司相比,我國航空公司還有較大的差距。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統計,目前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居世界第二位,而國際航線運輸量則為第十位;運輸總量約占全世界的7%,國際航線運量則占3.5%。據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統計,2009年全國機場國際客貨吞吐量中的中外航空公司市場占有率,客運為四六之比,貨運為三七之比。典型航空公司最大噸公里收入水平,國際航線僅為國內航線的50%,多數國際航線經營處于虧損狀態。促進國際航空運輸發展,盡快提高競爭能力,是建設民航強國中一個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
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一要創品牌。任何企業都要靠產品制勝。航空公司以客運為主,所提供的是一種服務產品,品牌建設尤為重要。要面向國際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并致力于產品開發,以此占領和引領市場。我國航空公司產品同質化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我曾在上一篇建言中提到的“高端經濟艙”,在國際航線上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產品。在服務品質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便捷性較差,尤其是航班延誤及不正常航班服務亟待改進。機場綜合服務能力需要提升,有的設施和流程也需完善。按照以人為本、以客為尊的要求,在深化人性化、差異化服務方面,還有不少文章要做。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 Ltd.,簡稱“新航”)所創造的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績優服務”,世界上不少機場達到了很高的服務水準,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二要建網絡。航線網絡的通達性強、銜接性好,顯然是國際經營的巨大優勢。從我國經濟和航空運輸在世界所占地位來看,國際航線網絡的覆蓋尚有欠缺,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我國規劃打造的國際航空樞紐,與歐美及周邊樞紐相比,還略顯遜色,需要加快建設步伐。航空公司之間是一種競合關系。為了擴展航線網絡,在不增加或較少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實現規模化經營,國際航空聯盟、代碼共享、合作經營等合作方式便應運而生。
我國航空公司與外航之間,應該積極開展這些合作,達到預期效果。國內航空公司之間更應該敞開大門,在國際與國際、國際與國內、國內與國內聯運方面,開展靈活多樣的合作,實現雙贏、多贏和共贏。
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三要強營銷。由于航空企業生產無形產品的不可儲存性,營銷工作特別重要。尤其國際航線競爭強度大,許多航線市場在國外,對營銷工作具有更高要求。加強營銷工作,要在產品創新和網絡構建的基礎上,保證產品能夠賣出去,并盡可能賣個好價錢。提高境外營銷能力,占據客運主流市場。更好地運用多級運價體系,解決國際航線名義票價高、實際收益低的問題,提高高端艙位的銷售率,以及低端艙位的適應率。根據出境高端客源結構,抓住旅游快速增長機遇,提高國內營銷能力。通過深化企業改革,轉變經營機制,更好地調動營銷機構和營銷人員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加強對市場營銷的管控,規范代售合同關系和銷售行為,確保銷售品質提高和銷售收入到位。
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四要再支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航權開放是個大趨勢。但需從促進國際航空運輸發展和保護我國航空運輸權益的統一性出發,堅持適度開放和雙向對等的原則。通過加強宏觀調控和企業經營許可工作,解決國際航線分散經營、重疊交叉和無序競爭的問題。對社會效益好、企業經營虧損的航線,落實扶持保護政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航空運輸便捷化的要求,繼續簡化手續,在入境簽證等方面采取靈活政策,進一步暢其流、便其行,聚引八方來客。
據測算,即使我國航空公司在與外航的競爭中先由劣勢變為均勢,即市場占有率分別為50%,目前每年可多完成運輸總周轉量50億噸公里,可多實現運輸收入近百億元;如果收入水平達到國際平均水平,增加收入又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為此,有必要進行綜合性調研,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制定國際航空運輸發展戰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以更加堅實的步伐,邁向建設民航強國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