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縮減旗下直管中央企業數量,逐漸加速企業間并購重組進程之時,國內航空業六大集團之間的第一波重組工作悄然進行至收尾階段。《華夏時報》記者獨家獲悉,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簡稱“中國航材”)整體并入中國航空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Holding Company,簡稱“中航集團”)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按照國資委“保留行業前三”的思路,此次整合很可能只是航空業央企整合的開端。
中國航材整體并入中航集團
一位民航業內資深人士近日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中國航材整體并入中航集團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中國航材總經理李海將出任中航集團副總經理之職。”
“這次重組很早就開始醞釀了,但真正開始操作是從今年年初開始的。”中國航材一位內部人士7月21日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證實了這一消息,“但目前具體方案還要等待國資委批復之后才正式宣布。”
“目前并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可以披露。”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新聞處一位人士21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但可以肯定的是國資委今年在央企整合方面力度非常大,目標是將目前125家央企在今年內整合至100家。”
對于航空業央企下一步整合的計劃及思路,前述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新聞處人士表示,目前還沒有更多的消息可以透露。
而作為此次重組的另一方,中航集團及其旗下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簡稱“國航”)多位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均顯得極為謹慎,大多表示“并不清楚”或者“只是聽說過”。
有意思的是,早在今年4月,中國航材官方網站上的一則新聞里就已經有了關于此事的信息,報道中援引中國航材黨委書記莢長斌在公司內部會議上的一次講話,指出“集團公司整體并入中航集團是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需要,有利于集團公司規模的擴大和競爭力的提升”。
創建于1980年的中國航材前身是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總公司,是專門從事飛機采購及航空器材保障業務的專業公司。2002年10月,中國民航管理體制改革后,中國航材與中航集團、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簡稱“東航集團”)、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China Southern Air Holding Company,簡稱“南航集團”)、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以及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脫離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成為國資委直管的六大航空運輸及服務保障集團。
中國航材謝幕存后事
“中國航材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隨著民航業向市場化轉變,它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因此退出這個舞臺是必然的。”前述民航業內資深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一位曾在外資飛機制造商中國公司供職的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說:“在1995年以前,中國航材的前身中國航空航天器材總公司手握購買飛機的大權,但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過程中需要通過貿易來平衡權益,因而國務院收回了購買飛機的決策權,此后中國航材扮演的只是一個進出口貿易操作者的角色。”而“2002年民航體制改革之后,三大航空集團得到特批,有進出口經營權,可以自行操作購機事宜”。
不過,上述人士表示:“后來幾次超大訂單采購都是國家行為,因此還是通過中國航材來完成整個貿易流程,各航空公司再從集體采購的訂單中進行再分配,因此中國航材這個角色始終發揮著作用。”
而一年多以來,三大航空集團旗下的“三大航”在購買飛機上更多地開始繞過中國航材,自行與航空公司簽訂協議。
記者從國內幾大航空公司了解到的情況顯示,“三大航”以及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Haina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簡稱“海航”)均有負責采購飛機及航材的貿易企業,這些公司均有完全的進出口業務經營權,并均進行過獨立飛機購買運作。
但前述中國航材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我們還是有自身優勢的,比如在進出口貿易的流程上以及購買飛機及航材的價格上,因此大部分國內航空公司還是要通過我們來采購。”
如此一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手中仍握有尚在執行中的采購及租賃以及其他業務訂單的中國航材一旦并入中航集團,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競爭對手從自己手里買飛機”的尷尬狀況。
對此,前述中國航材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已知的情況是已經簽署的合同繼續執行”,但“今后新的訂單將怎樣來操作,這個問題比較敏感,相信主管部門對此也有所考慮,并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
目前,中國航材旗下從事航空租賃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奇龍航空租賃有限公司與國內四川航空有限公司以及春秋航空有限公司等企業均簽署了飛機租賃合同,并且基本都處在合同執行的前期階段。
“希望這可以成為一個契機,不僅僅是航空器材,也包括航油的供銷體制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能夠給航空公司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這樣我們的企業才能甩掉包袱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一位民營航空公司的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