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京津城際列車因天氣惡劣而減速運行,但頭一次乘坐中國高鐵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二把手”、全球副董事長約翰·賴斯(JohnG.Rice),依然感受到了“中國速度”的神奇,即便是在車外能見度很低的情況下。
全球最大的多元化公司GE正試圖在中國這列高速火車上占到更多更好的位置,從而拉動自身實現更穩健的增長。現在,GE找到了在中國提速的捷徑——與中國大型國企組建合資公司,聯手拓展中國市場并以低成本的商業模式推向全球市場。
這一策略被GE稱為“反向創新”,其首個據此獲得成功的重大項目是中標中國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航電系統,加上去年年底中標的發動機,GE為中國大飛機提供了最為關鍵的“神經”和“心臟”,成為眾多外資供應商中的最大贏家。
外資贏家
7月12日,GE又一次中標C919大型客機的重要系統,成為C919航電核心處理、顯示、機載維護和飛行記錄系統的意向供應商。為此它將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簡稱“中航工業”)各持股50%成立合資公司,如果不出意外,這家仍未成立的合資公司,將在完成一系列基礎工作后,簽約成為上述系統的正式供應商。
此前,GE和法國賽峰集團各持股50%的CFM國際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底被選定為C919的發動機供應商。CFM公司正在研發的LEAP-X1C發動機,成為C919唯一國外啟動動力裝置。
發動機和航電系統分別被稱為飛機的“心臟”和“神經系統”,它們是飛機最為核心的兩個系統,直接關系著飛機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這兩個系統的價值量,在飛機的造價中占到了40%左右。成功拿下這兩個系統后,GE將成為C919最大的外資供應商。
C919是央企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Ltd.,簡稱“中國商飛”)正在研制的150座級單通道干線飛機,是國產大型客機的首個機型,計劃2014年底首飛,2016年取得適航證并交付用戶。
事實上,GE在全球航電領域的市場份額位列美國霍尼韋爾、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之后,排名僅為第四,此次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其與中航工業的合資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是GE第一次在航空制造的核心領域與中國企業組建平股公司,相當于把其航空電子平臺轉移到了中國。其他外資航電企業由于顧慮核心技術和商業利益,大多不愿在與中方的合資上放棄控股權。而在C919之前,外資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合資上一直十分謹慎。
談及半年前的這次牽手,約翰·賴斯7月15日對本報表示,GE當時有一個結論,如果跟中航工業進行合作,可以幫助GE擴大業務。GE的航空電子設備能力,加上中航工業的資源優勢以及C919的研發平臺,可以幫助GE在航空電子設備方面取得長足進展。
這一思路契合了C919“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路線。
作為試圖拉動中國航空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國家重大項目,C919在招標中鼓勵國外供應商與國內相關企業開展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建立產品研發、集成、生產裝配和試驗能力,逐步實現系統和設備的自主研發與國產化。
日前,C919國內外主要供應商的選擇工作基本結束,已有包括GE在內的13家外資航空制造企業將與中航工業為主的國內企業采取合資、合作等形式聯合提供動力裝置、機載系統/設備。
反向創新
有預測稱,未來20年,C919將在全球擁有超過2300架的市場空間。
但GE的目標不止于C919。GE航空系統集團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琳(Lorraine Bolsinger)去年11月曾表示,合資公司將面對全球市場,開發面向未來十年的航空電子系統。
這意味著GE將在航電系統上聯合中航工業實施“反向創新”,雙方優勢互補,共同開發國際市場。“反向創新”是GE在發展中國家新近采用的市場策略,其核心是把新興市場的低成本商業模式,加以轉化并應用于發達國家市場,改變那里的產業競爭格局。
這和絕大部分外資企業多年來把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經過本土化改造后運用到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做法背道而馳。
GE的“反向創新”最早應用于中國和印度的醫療領域,它在這兩個國家設計開發了全套的高利潤、低成本醫療設備,隨后將這些產品推向發達國家市場并獲得了成功。
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組建的合資公司,是GE在華推行“反向創新”的基礎平臺。合資公司在拓展中國市場的同時,還將把其在中國摸索出的全新業務發展模式和技術創新經過改造移植到發達國家。
遵循這一思路,GE與中國神華、鐵道部下屬的中國南車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在探討成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合資公司。GE目前正與鐵道部進行高鐵領域的合作,計劃聯合中國南車等公司對美國可能的高鐵項目進行競標。
如果沒有這種合資合作,中國可能難以獨立獲得美國的高鐵項目,而GE可能也難以深度分享中國龐大的高鐵市場。據了解,GE計劃未來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建立5-10個重要的合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