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民航業內信息技術及商務服務提供的主導單位,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China Travelsky Holding Company)已著手投入資金、技術、隊伍,進行跨行業、全流程電子貨運信息平臺的建設工作。在中國,電子貨運能否延續電子客票的傳奇?我們拭目以待。
緣起:無紙化的挑戰
“電子貨運”是對航空貨運業務流程的簡化,集倉儲、運輸、貨代、信息于一體,旨在通過對貨運單據全面實施電子化信息存儲,減少貨運環節中的紙質文件,最終達到提高貨運效率、簡化業務流程、降低航空運輸成本的目的。
2004年11月,國際航協提出推行“簡化商務,便捷旅行”的六大戰略。在其不遺余力的推動下,包括2007年實施電子客票,促使各公司使用通用型自助值機設備,將RFID無線射頻技術用于行李運輸和查詢,使用內置條形碼信息登機牌等內容在內的客運簡化戰略基本得到實現。
針對電子貨運,國際航協提出,到2010年消除涉及貨運業務的20余種重要紙質文件,包括海關申報表、原產地證明、貨運單、貨郵艙單等。
業內人士認為,電子貨運的出現,也是各航空公司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一個低成本化航空公司運營模式的需要。過去運輸一票國際貨物所需文件平均是25份,平均成本在30美元左右,貨物端對端的運輸時間為6天半,僅有1天用于運輸,其余大多數時間用來處理文件。
現實:中國航空貨運信息需要統一化
中國貨運發展一直比較弱。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貨運市場被國外四大貨運公司侵蝕掉了近80%的份額。再看中國航空貨運,幾大貨運航空公司的貨機加起來才69架,規模僅相當于國外一家大型貨運航空公司的1/10,力量相差懸殊。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由于早期沒有采取集合方式,導致現有貨運信息系統五花八門,形成若干信息孤島,既不便于集中掌控,也埋下了危及航空運輸及飛行的安全隱患。
在中國,電子貨運的發展與應用不僅有市場,而且有需求。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加快物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信息化建設。實際上,在航空企業內實施電子貨運信息化,是行業整體物流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實施電子貨運后,會有哪些不一樣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貨運信息整合后,不光運輸時間加快,而且流程變得簡單。運用RFID無線射頻技術后,還可以加強對物流鏈全流程的監管,降低貨物丟失幾率。
中國貨運航空公司被國際航協認定為內地首家按照電子貨運國際標準運營的航空公司。他們表示,電子貨運將全面提升中貨航“貨物全程跟蹤”服務水平,信息流與貨物流將貼合得更緊密,貨物狀態的信息更及時,狀態信息的種類更完整。同時,一次性數據輸入在全流程的交互分享和節點更新,將使信息更加精確,因信息不準而造成的海關罰款、提貨延滯和運輸差錯將大幅減少,客戶體驗更為便捷和透明。而對企業來講,電子貨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約貨物跟蹤所產生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進程:能否續寫電子客票的傳奇
為落實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受國家工信部委托,中航信的航空物流業務部已經開始了航空物流信息平臺建設規劃及相關工作。其中,“航空電子貨單信息平臺”軟課題研究報告已經提交,信息平臺一期建設也已完成。
按照中航信的建設計劃,電子貨運的實施分三個階段:一是形成行業系統信息流的整合,二是實現跨行業鏈接,包括與海關對接、多式聯運信息系統對接;三是應用新技術,與海外技術對接,實現與國際的接軌。
目前,中航信為東航量身定制了貨運系統,已經在中貨航、東遠物流及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簡稱“東航”)各分子公司全面應用,并于4月底完成了東航上海——廈門航線國內電子貨運應用及相關的測試工作,首次實現了東航貨運系統與航信物流信息交換平臺的對接。他們還通過聯合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的貨運系統,在多套不同系統間實現了信息流的完全交換,為實現跨行業應用的航空物流信息平臺奠定了基礎。
縱觀民航電子客票的發展歷程,自2005年由政府主導推廣民航電子客票之后,僅兩年時間普及率就達到100%。中航信電子客票信息系統將訂座、離港、結算系統整合在一起,實現了全流程的信息服務,旅客也從電子客票的使用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方便。
但電子貨運能否續寫電子客票的傳奇呢?記者從國內航空公司得到了不少反饋意見,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聲音是,擔心電子貨運實施后出現新的行業壟斷現象。貨運信息完全透明化后,單個航空公司擔心自己沒辦法控制已有資源,缺少話語權。
業內人士表示,從宏觀角度上說,只有貨運信息整合,各航空公司的運營效率才能提升,也會對航空物流業務發展有好處。
關于航空公司擔心的問題,有專家建議說,希望通過有效的組織形式,如成立行業協會,讓航空公司在貨運領域擁有話語權,統一制定收費標準,充分借鑒電子客票推廣的經驗,加強行業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