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有旅客抱怨,松山飛虹橋的票價太高了,以復興航空運輸股份有限公司(Transasia Airways Corporation,簡稱“復興航空”)為例,一般三個月票期則約一萬五千到一萬六千元新臺幣(約合四千元港幣),與桃園機場飛上海浦東機場票價相當。據悉,若桃園飛上海經香港或澳門,平均票價一萬二千元,但直航票則貴了三、四千元,最近上海舉辦世博會,票源更為緊張,票價飛漲至二萬元以上。
其實,直航票價高已是老問題。消費者從飛行成本的角度出發,認為兩岸直航航班比過去增加,航程大大縮短,但票價卻反而上升。去年八月底兩岸直航正式開通,航班由原來的每周一百零八班增至二百七十班。而且目前的臺北飛上海的航班無須再經香港飛行情報區,而是直接由北線航路與上海飛行情報區銜接,飛行時間由以往的一百四十四分鐘縮短至八十二分鐘。此外,臺灣消基會反映,在島內購買飛上海的機票比在上海購買飛臺北的機票貴了六成八。
成本降低,確實讓票價有下調的空間,但并不等于航空業者就一定要降價。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以前臺北飛大陸,需經香港或澳門,若是這樣的迂回飛行對航空公司亦有利可圖的話,那如今在無需停留港澳的情況下,更高的票價與更低的成本,這其中的巨額利潤令人垂涎欲滴。而且一家知名的證券公司估算,一家航空公司自增加航班所得的利益一年逾四十億元,獲利率高達三成。
今年五月兩岸客運直航航班新增了一百個班次,但從此次松山飛虹橋的票價來看,并無明顯回落。表面上,兩岸直航航班是增加了,但實際上遠遠不夠。島內航空公司指出,北京、廣州及深圳等臺商旅客需求高的航線,增班后將可天天有航班,不過,因為班次增加有限,票價調降空間不大。而這正是航空公司“吊高來賣”的原因:機位供不應求。除了頻密來往兩岸的臺商、臺干外,還有大量的陸客觀光團,再加上近一年來大陸不少省市相繼派出龐大的訪問團,動輒數千人,更增加了直航機位的需求。
此外,壟斷也是造成直航票價高居不下的原因。在島內直航航班集中在復興、長榮、華航等少數航空業者手中,在不完全競爭的狀態下,航空業者則可“為所欲為”。
兩岸直航的要旨是便利兩岸同胞往來,但由于票價問題,卻引來怨聲不斷。但愿兩岸有關部門能有效解決此難題,勿讓直航成了“暴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