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因此古人常通過動物情緒變化,預測即將發(fā)生的事情。近日,一名德國人為改變傳統(tǒng)馴馬方式,于24日在德國柏林開辦全球首個“馬語”學校,以此普及一種全新的馴馬術,幫助人們與馬進行溝通。
學馬說話要學3年
39歲的德國人安德烈婭·庫奇是這所“馬語”學校的主辦人,她是一名馬球賽手。在24日的開幕式上,“馬語”學校的馬隊在柏林的大街上行進了半個小時。“馬語”學校設施先進,有單獨供馬使用的日光浴室。
“馬語”學校首批學員共40名,由4000名申請人中篩選而來,年齡從18歲到41歲不等。所謂物以稀為貴,每名學員3年的學費高達1.4萬英鎊(約合2.26萬美元)。通過學習如何與馬進行科學有效的溝通,學員畢業(yè)時將獲得“馬語”學校頒發(fā)的學位證書。
庫奇打算使用美國著名馬語專家蒙蒂·羅伯茨的“馬語法”,即用比較友善的身勢語,對馬發(fā)出指令,并激發(fā)動物尋求同伴的天性。“馬語”學校的學生課程主要是傳承羅伯茨的“馬語法”,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庫奇說:“我希望學員們畢業(yè)后也能自己開一個‘馬語’教學班,向全世界的人介紹這種方法。”
學員中還有教師和心理學家各一名。這兩名學員希望把在學校學到的技法應用到教學中去,從而可以幫助那些對學習感到吃力的孩子。
女王不許暴力養(yǎng)馬
其實早在1989年,“馬語法”就因美國影片《馬語者》為眾人所知。當年《馬語者》導演羅伯特·雷德福正是從羅伯茨的“馬語法”獲得了創(chuàng)作靈感。影片中,為讓一匹脾氣暴躁的馬安靜下來,雷德福使用了一種更為人性的馴馬術。
雖然有些賽馬者對這種馴馬術持懷疑態(tài)度,但這一方法仍得到許多愛馬人的認可。越障礙馬術比賽冠軍保羅·朔肯就是“馬語法”的追隨者,他還向庫奇的“馬語”學校提供所有訓練用馬匹。
羅伯茨通過常年與馬親密接觸,發(fā)現(xiàn)“馬語法”深受英國王室歡迎。1989年他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表演了精湛的馴馬術,當時女王對其大加贊賞。從那以后,女王規(guī)定包括在溫莎堡飼養(yǎng)的所有屬于女王的馬匹,都要使用羅伯茨的“馬語法”,絕對不能為了在馬面前建立人的主宰地位,而再采用以前的暴力辦法。
“馬兒在問我,該干些什么”
庫奇說,“馬語法”就是要求馴馬人不能對馬使用鞭打、踢馬刺等暴力手段,而應使用打手勢的語言來馴馬,比如像扭肩、張手以及合手等手勢。這種用于人與馬之間進行交流的身勢語共約有177種,其中最基本的一個語言是“眼對眼”,意思是“走開”。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庫奇在一個木板圍欄里現(xiàn)場示范了“馬語法”中的一種“加入法”。“加入法”可以增加人對馬的親近感,讓人成為其伴侶。庫奇的手做成爪子的形狀,這表示反感情緒,可以把對方趕走。此時庫奇強調,“一定不要直視馬的眼睛,因為馬會把這當成挑釁”,所以她把視線從蒂米多的身上移走,并彎腰45度,表示自己沒有絲毫敵意。不久,蒂米多見庫奇并無任何動靜,就豎起一只耳朵望著她,并慢慢向她靠近。庫奇每走一步,蒂米多就跟一步,不時還用下巴輕觸她。
庫奇說:“它在問我現(xiàn)在該干些什么,它需要有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