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提防黑中介忽悠
目前,在漢留學中介機構中,具有教育部頒發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機構資格認定書》資質的只有11家。
武昌工商部門近期對轄區一棟寫字樓上的5家留學中介機構調查發現,他們均無留學中介資質,而是通過掛靠、合作等方式,打著各式各樣的“擦邊球”,游走在政策邊緣。
據武漢工商部門統計,一些家長投訴較多的黑留學中介,多是由于介紹的學校教學質量差,純粹以盈利為目的,有的學校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這些中介是怎樣忽悠學生家長“上套”的呢?業內人士張先生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伎倆。
一般,這類機構會大肆宣傳,布置門面,插萬國旗或布置得像大使館,引來客戶。學生家長前來咨詢時,這類機構呈上某國“前50名院校”或“前100名院校”,造成所有的學校讓學生家長挑的假象。實際上,這些學校可能都是不入流的。所謂的排名,只是收取的服務費不同。
接著,簽合同,收取一半的服務費,1萬至2萬元人民幣。拿到外國學校錄取通知書后,中介要求家長交數十萬元不等的學費和服務費尾款,并宣稱服務已完成。這類中介一般會從學費中拿到回扣。
然而,當學生來到國外上學發現學校質量很差時,這才發現當初和中介簽的合同里,僅約定“負責簽證、安排好學校”,對學校質量卻只字未提。
據業內人士透露,有的中介只對口國外某所或某幾所不入流大學,相互串通從中牟利。
對此,武昌區工商局和消協聯合發布消費警示,提醒通過中介出國留學者,一定要登錄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www.jsj.edu.cn),認真審驗出國留學中介的資質,以及國家認可辦學比較可靠的近一萬五千所學校名單。同時,對國外院校的資質、教學水平和質量等,也要以文字形式與中介一一核實,落實好違約責任,并索要保存好相關票據,以便維權。
留學,還是被留學?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日益壯大的留學大軍時,“被留學”成了一大關注點。有許多留學生、特別是小留學生,大部分是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出國的。家長和學生并不清楚出國讀書的價值與意義,他們要么被預期的高收入所吸引;要么與周圍親友攀比后盲目從眾;要么由于在國內升學不順甚至是為逃避就業壓力;要么是再留學中介的鼓動下,對專業、學校不加冷靜思考,就盲目走上出國“深造”之路。這樣“不明不白”的留學被稱為“被留學”。
孩子才是留學的主體,是孩子將要在海外獨自生活3年到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孩子將要面對海外學習的重重壓力。如果把留學比作一種投資,父母是出資方,但孩子才是生產方和經營方。“被留學”容易產生的后果是,“被留學”者在海外求學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學業不但沒有長進,個人的發展也受到極大的影響。更為現實的結果還可能是,斥資百萬留學之后,面臨就業難,國外難立足,國內則“海歸”變“海待”。
專家指出:只有廓清目標,理性留學,才能避免給學生帶來的身心負擔,才能避免給家庭帶來的經濟損失。
趁早出國更利于孩子國外扎根?
近年來,留學生群體“低齡化”,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的“被留學”。很多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留學生都感慨,出國讀大學,來往的都是國際生,和當地學生交往太少,不利于積累人脈。這也是很多家長狠心讓孩子早出國的主要緣由,早幾年出國,和當地學生、社會交流更多,有利于今后孩子在國外扎根。
對此,省對外友好服務中心總經理助理王宏坦言,小留學生有失敗、有成功。但如果未做好留學前的心理準備,孩子不適應,還可能患上心理疾病。
現在的“小留學生”都是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大多在父母身邊長大,思想、心智和價值觀還沒完全成熟;在國內上初中或高中,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強。不少小留學生由于在文化適應上未做好準備,加上學業壓力和海外求學的孤獨感,心理問題逐步凸顯。
以留學美國為例,大部分到美國讀高中的都是從11年級(相當于中國高二)開始讀起,而11年級是較難并充滿競爭的一年。初到美國,文化差異、環境不同、聽課困難等因素,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過早地把這些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送出國就未必合適。”專家建議家長作如下考慮:第一,要讓這些出去的孩子在自理、自律方面有一個很好的引導,在選學校的時候,要選一個在管理、素質、生活等方面照顧比較周全的學校。第二,建議孩子最好能夠在中國讀完高中或大學本科以后再出去,畢竟父母的教育和關愛對孩子情商的培養是起重要作用的。第三,家長可讓孩子利用寒、暑假到國外游學,讓其提前體驗西方的課堂教育、寄宿家庭生活、體育活動、城市氛圍、歷史傳統、飲食文化等,讓未來有留學計劃的孩子可對自己有更好的規劃與心理準備。
考不上“一本”就出國?
不少學生高考成績不理想,國內上不了好大學后,才臨時“摘”下出國留學這顆“救星”。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陳聞晉表示,這是家長對于兩方教育成本和教學質量的一種博弈,但并不表示所有人都適合留學。
一些長期從事出國留學咨詢和研究的專家們表示,除了語言基礎和家庭實力外,還有三點對于留學者非常重要:一是要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國外的教學方式靈活,基本都是采取自學、討論的方式,如果還是像國內依靠老師填鴨式的教學,肯定是很難適應的。二是獨立的生活能力,除生活自理外,自控能力更重要。國外非常尊重個人隱私和個人自由,玩游戲、談戀愛都不會有人干涉的,關鍵是要自己能否控制自己,否則很容易虛度光陰。三是身心要健康。到國外是另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甚至人生觀、價值觀都相差懸殊,且學習壓力非常大,如果你閉塞、內向,加上語言障礙,不愿和人交流,將很可能產生心理疾病,甚至擊垮心理防線。“此外,還有一個是不是必須留學的問題”,陳聞晉副教授表示,目前國內一些知名高校的本科基礎教育,尤其是工科專業,與國外的教學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學生完全可以在國內邊念本科,邊了解規劃。
增長見識,還是留學為移民?
近年來,武漢留學的流向和國內許多大城市類似,主要是北美、歐洲大陸、英聯邦以及亞洲國家。選擇到美國、英國,是因為當地教育質量高,孩子有英語(論壇)基礎。選擇歐洲學校,則是因為法國、德國的高校免學費或低學費,家庭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選擇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是因為這些國家移民較容易。
但家長、學生對留學后的就業規劃仍不夠清晰,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一場金融危機就打亂了很多家庭最初的留學規劃。國外很多企業的校園招聘根本不考慮留學生,這導致了國外就業機會減少;與此同時,薪酬也大幅降低,留學生的經濟壓力增大。國外立足、或是移民都有困難,倉促間,許多海外學子將就業目光投向國內。殊不知,回國就業并沒有想象中的樂觀。國內不少企業單位反映,沒有經驗的留學生回國就業并不存在太大優勢。與國內大學生相比,留學生獲取國內就業信息的渠道也相對不通暢。國內的低薪酬,也讓很多家長感嘆,數十萬的教育投資不劃算。
專家認為,這次危機敲響了就業警鐘,提醒家長、學生,海外留學一定要有就業觀念和長遠打算,以及對教育投資風險的清醒認識。
熱門專業好就業?
如今出國留學的人,要么學商科,要么就念IT。教育部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出國留學生中,47.7%的人選擇人文類科學(包括商務、會計、金融類),44.2%的人選擇IT等工程技術專業,而選擇自然科學(4.5%)、醫藥(2.5%)和農業科學(0.47%)的留學生非常少。
“這說明我國留學生‘偏科’嚴重”,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陳聞晉舉例說,比如會計專業的留學生,由于國外會計制度和國內的并不相同,這些專業的學生回國后反而比較難適應。
省對外友好服務中心總經理助理王宏則認為,不排除一些人留學比較盲目。她接觸的不少孩子,是高考完后家長倉促帶來咨詢,而專業選擇,也就是大家公認的所謂熱門專業。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沈紅教授建議,專業選擇上,所謂熱門冷門是相對的,首先還是要考慮自身興趣。其次,要考慮學成后是歸國還是移民,以確定所學專業在所在國是否緊缺。而我國緊缺專業,專家們建議可參考我國近年公派留學專業,包括能源、水利、礦產、環保、農業科學、制造業、交通運輸、信息及現代服務、人口與健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公共安全和國防等,以及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海洋技術、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等前沿技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