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枕水鄉
天漸漸暗了,那些走馬觀花的人都走了,只留下了少許喜歡做夢的人。徐女士的家在東大街321號,就在水邊上,這也是讓我很滿意的地方。她的丈夫姓許,許先生的祖輩都生活在這里,他們有個快上小學的女兒,當我進屋時,她的女兒正坐在桌旁寫著作業,用田字格本練習寫字,一筆一畫很是認真。墻上貼滿了小姑娘的獎狀,旁邊還掛著許先生祖輩的相片。再往里走,就是許先生開的小酒館。當年許先生在外也是上班族,烏鎮開發旅游后,許先生一家搬回來,利用自家位置的優勢賣點工藝品,有客人的時候,把自己的樓上閣樓臥室騰出來供來客居住。許先生曾經干過廚師,燒得一手好菜,利用自家的“水閣”開了個小酒館。所謂“水閣”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這民居多出來的部分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
我依窗而坐,桌上擺著許家自釀的米酒,一盤馬蘭花菜,一盤咸蛋炒芋頭,還有一壺杭白菊茶。烏鎮的夜靜靜的,四周漆黑一片,微風襲來,許記酒館的紅燈籠在窗前晃來晃去,照耀著眼前的小河。一口米酒下肚甜甜的,又有少許酸酸的味道,喝在肚里暖暖的。徐女士介紹說,盛夏時節,坐在這里,涼風陣陣,還可以聽到河床上蛙聲鳴鳴,小船在眼前滑過,那感覺是很美的。是呀,這里沒有都市的奢華,雖然船已變的有些殘破,橋也已經變得古老,但靜靜流淌著的水卻還是依舊不變,這就是烏鎮勤勞善良的人們度過的平凡而實在的日子。
烏鎮的夜是寂靜的,更是溫柔的。我攀著木板的樓梯上了閣樓,走進溫馨的“家”,就這樣靜靜地潛入夢中的水鄉;蛟S是米酒的作用,或許是那紅燈籠的妖艷,我覺得有點發熱,輕輕褪掉所有的束縛,傾倒在寂靜溫柔之中。枕下流水潺潺象是在我耳邊呢喃,擼聲咿呀象是不停地呻吟,輕柔的河水撫摸著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喚起我膨脹的每一個細胞,陣陣快感不斷地撩動我蕩漾的春心,我已經忘記身在何處,只有隨著那微風蕩起的漣漪上下游動。四周都是濕潤的,被溫柔包裹著,我盡情地享受著這枕水的夜晚……
“嗵,嗵……”這是青石板路上的腳步聲,我起身拉開窗簾。清晨,在清甜的風中醒來。推開臨街的木質花格窗,向外微微地探出頭去,窗外是百年前救火隊屋頂的黑瓦。打開房門,來到臨河的曬臺,淡淡的晨霧與初升的太陽糾纏著,河的兩岸,青檐錯落,幾點篙影船形、烏蓬蓑衣,不時隱現。古鎮人家新一天的水鄉生活又徐徐走來。
就要離開這夢境般的水鄉,當然戀戀不舍,又踏著青石板路,沿河而走,一邊是蜿蜒曲折的小橋流水,一邊是黑瓦白墻的老房。徐女士一家還在樓下客廳臨時搭的鋪上熟睡,我輕輕地走了,只怕驚擾了他們暖暖的夢意,這夢只屬于烏鎮——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
我終于聽懂了那首《夢里水鄉》
……
暖暖的午后
閃過一片片粉紅的衣裳
誰也載不走那扇古老的窗
淚水流過臉龐
……
今夜你在何方
轉回頭迎著你的笑顏
心事全都被你發現
夢里遙遠的幸福 它就在我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