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對于人才的爭奪,本市的目光甚至打出了“提前量”,直接瞄準了“小留學生”,以避免本市的好苗子,最終為外國發展做了“嫁衣裳”。從今年開始,本市將改進小留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聯系和服務方式,引導其學成后回國發展。
《綱要》中提出,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特聘專家制度。制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稅收、社會保障、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配套政策。
加強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的合作,聯合建立一批研發基地。建立一批境外培訓基地,擴大境外學習培訓規模。
此外,針對全球人才競爭端口前移,青少年中的好苗子成為人才爭奪新重點的情況,從今年開始,本市將改進小留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聯系和服務方式,引導其學成歸國和報效國家。每年重點聯系100名左右在境外一流教育機構深造的北京地區學校留學生并進行跟蹤培養,引導其學成后回國發展。
面向以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國家發展所特需的各類人才,建設“人才智力高度密集、體制機制真正創新、科技創新高度活躍、新興產業高速發展”的改革示范區。
●北大清華將建市立學院
《綱要》提出,不斷提高國家人才發展平臺和品牌體系中市屬成分的比重,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中建立市立學院或研究院所。依托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專項、重點工程項目及其科教資源優勢,通過對口學習培訓、雙向掛職鍛煉、課題聯合攻關、項目合作等方式,實現和中央單位在人才資源上交流共享,投資建設上合作共贏。
解讀:利用學科資源為北京發展服務
北大教授夏學鑾認為,“市立學院”在北京已有“實踐”,北大的“首都發展研究院”就是一例。據悉,首都發展研究院是北京市政府與北京大學共建的服務于首都發展的研究開發機構,是北京市與北京大學開展合作的重要渠道和首都區域創新交流的重要節點。
夏教授認為這次《人才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市立學院”,就是要將首都高校各個學科和專家優勢進行整合,為首都經濟社會建設服務。首都高校也會相應得到地方財政的支持。進一步明確了二者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使這種服務與支持在制度上得以保障。“北大屬于教育部高校,以前直接從地方政府得到的財政支持并不多。成立市立學院以后,教師們從地方政府方面得到支持也更加名正言順了。”
夏教授稱,“北大首都發展研究院應該還是以科研為主的機構,市立學院將來成為實體后,市政府會利用其學科資源,提出為北京發展服務的具體目標,其中也許包含為首都定向培養和輸送人才,因此我認為市立學院也不排除有招生的可能,這是一種趨勢。”
●促進城鄉和非公經濟人才發展
進一步推動就業、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的銜接并軌,建立統一開放的城鄉人才資源市場。制定城區與郊區結對幫扶政策,通過項目共建、掛職鍛煉、支教、助醫等形式,促進城區人才智力帶動郊區事業發展;通過進修、向上掛職等形式,促進郊區人才素質能力提升,形成城鄉人才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發展。建立和完善促進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將其納入黨和政府人才工作范圍,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有關人才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持人才發展的各種公共資源、激勵人才成長的各項活動,向各類人才平等開放。
整合“雛鷹計劃”、“翱翔計劃”和“科技新星計劃”等后備人才支持計劃,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年輕創新后備人才聯系辦法,在全市范圍內構建年輕創新英才發現培育體系。
設立首都人才發展基金,完善財政投入支持、貸款貼息、質押融資、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導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組織加大人才投入。形成合理的人才投入回報機制,激發用人單位人才投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解讀:工會要替高技能人才爭取最高工資
早在2008年初,北京市就提出在企業中建立推廣“首席員工制度”,首席員工享受高管待遇及其他榮譽津貼。市總工會昨天表示,無論是“首席員工制”還是“首席技師制”,都是為了帶動本市高技能人才大發展。
北京市總工會建議,“首席”的產生除自薦、推薦外,也可以通過業績評比或技能比賽的方式決定。目前,市總工會正在開展30個工種的北京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對脫穎而出的優秀技能人才進行“專項工資集體協商”,換句話說,就是由工會出面與企業協商這些“首席”的工資,原則上應在本行業平均工資的上限水平。以此切實提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讓一批“首席”職工成為“金藍領”。
記者獲悉,目前本市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僅為4%,月薪多在2000 至4000元。而剛剛公布的“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的30%,人才總量達到120萬。有專家認為,“首席”制度給一線工人以實實在在的職業上升通道,此舉勢必大大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綱要》其他亮點
●選用校長引入競爭機制
《綱要》提出,建立教師和教育管理人才職業發展體系,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科研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和成就事業;完善教師治學體制機制,保障教師有效行使科研和學術自主權;完善教師隊伍的激勵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探索校長及其他管理人才科學選用制度,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形成教育家不斷涌現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
轉變基礎教育方式,明確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加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著力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育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密切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的聯系,培養一大批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改革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
●從嚴治理學術不端行為
《綱要》提出,改變以行政權力決定資源配置和學術發展的決策方式,尊重研究人員的科研和學術自主權,保障研究人員自主選題、自主使用研究經費、自主控制研究進程。建立有利于人才自主創新的評價、使用、激勵制度,健全科研誠信制度,從嚴治理學術不端行為,加強對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支持。鼓勵跨國、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跨單位的產學研創新團隊的發展,推動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合作共享。建立科學有效的支持辦法,加強對高端創新型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和資助力度。
●中關村CBD將與
硅谷曼哈頓“對口”
《綱要》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總部、跨國公司、民營企業總部等落戶北京。支持本土企業國際化發展步伐,探索建立“中關村-硅谷-班德魯爾”、“金融街-華爾街”、“北京CBD-曼哈頓”、“中影懷柔-好萊塢”等對口產業集群聯盟,推動人才集群參與制定行業國際新標準。
●女性人才
工作年限有望延長
《綱要》提出,探索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全市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海外高層次人才納入全市社會保障體系。適當延長高層次女性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年限,給予其與現崗位同等水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