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一年,仍然放不下出國留學的夙愿,終于還是把工作辭了。第一次乘上去往美國的飛機時,由于行李太大,希望旁邊的人能幫忙,結果因為之前鮮少和外國人說話,太緊張,把“can you help me”說成了“can I help you”,幸虧對方根據當時情景及時反應過來,幫我把行李放上了行李架,而我卻為這句話臉紅了半天,覺得丟了中國人的臉。
當然,現在來這邊已經快半年了,一切都在步入正軌。而我想,恐怕也正是在這初來乍到的半年里,如我這樣的留學生才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有最深刻的體會。
怎么舒服怎么來
初到美國,拘謹的我總是驚異于美國學生的隨性,只要不影響他人,他們總是怎么舒服怎么來。圖書館里不論男女都有千奇百怪的坐姿,有整個人蜷在單人沙發里的,有把腳翹在茶幾上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對他們來說大概是天方夜譚。教學樓里上課來早了還不能進教室的美國學生也不會規規矩矩站著,靠著墻就地坐下才是他們的首選。美國人的穿衣風格也是不拘束,T恤+短褲+人字拖是必備,如果這兒的圖書館也像我的大學一樣規定穿拖鞋者不能入內,估計圖書館只要建成教室般大小就足夠容納所有合格者了;也或許那時他們脫了鞋就赤腳昂首走進去了。春夏之交,校園里宿舍前草坪上到處可見穿著比基尼躺著曬太陽、看書或打盹的女生,甚至有脫了外衣就趴著的,也不會引起別人側目。
別動大自然
我所在的這兒被稱為大農村,而我也在這兒初識到了自然。新生入學培訓的那一天,我循著校園地圖找到了所在的樓,徑直走入電梯,按下三層的鍵,然后詫異的意識到電梯向下行了!原來校園所在位置有很多高低不平的小山坡,于是建筑物往往在山腰上依勢而建,所以一幢樓從東邊的入口進去是五層,而從西邊的入口進去卻是三層也就理所當然了,可是這種保留地貌的規劃對于從小在開山造路的轟隆聲中長大的我來說還是有些新奇。然后慢慢地體會到了更多:清晨會被窗外樹上松鼠的噴嚏聲驚醒;早上去實驗室的路上會有小鹿從車前躥過;傍晚遠處天際顯露出紅黃藍的漸變色;深夜行駛在高速路上車窗外就是星星;第一次在開春時節仔細觀察過原來廣玉蘭是先開花再長葉的……
簡單直接的送禮方式
系里的一個博士后要當媽媽了,于是我悄悄向師姐打聽是不是該送點什么。師姐笑著說,不用急,她會告訴你她需要什么的。然后我獲知了美國人送禮的普遍方式:準媽媽們會在她們喜歡的嬰兒用品店登記,然后通知親友們他們在何處做了預定,以便親友們知道該在哪兒為他們挑選禮物。之后,親友們就可以在網站上查詢到準媽媽們所需的物品清單,包括價格等信息也一目了然,從中可以挑選出自己愿意送并負擔得起的禮物;如果禮物的單價太高,也可以幾個朋友們合送一個。已被選中購買的禮物也會在系統中標示出來,以避免其他的朋友們重復挑選和購買;當然朋友們想要特別準備別的禮物也歡迎。這種簡單高效又利人利己的方式對于不諳人情世事的我來說無疑是好消息,不需要一邊絞盡腦汁,一邊又擔心所選的禮物不被喜歡或不被需要――現在只要安心等著收郵件就行了!
自信和自由
思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獨立,或許美國人的自信與周遭對他們的想法有很大的包容度密不可分。我選了一門本科生的課,主要討論熱點環境問題。有一節課的主題是中國,教授的問題是“你認為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么?”。這邊我腦子里飛速現出曾經背過的“為什么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的答案,那邊美國學生已經熱烈討論開來,有認為是的,也有認為不是的,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有些人的論述在我看來難免幼稚可笑,比如有人說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主,所以一定很富裕,可是那個學生就是理所當然的堅持,而教授也不打斷大家的討論,等整個教室都安靜下來,才笑著說你可能是對的,但是我不太同意你的觀點,于是開始引用很多數據和事例闡述他的觀點,就像一個普通的參與討論者。我突然對剛剛被我嗤之以鼻的論述產生了尊重。這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既然是爭議,教授的問題從不預設立場,結論也不會決斷。就連討論氣候變暖這樣的全球共識的主題時,也總是謹慎的引用某某科學家認為如何,某某又認為如何。“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對一個普通學生如此,對一個權威科學家也如此。于是權威科學家可以自信,普通學生也能同樣自信。
專業和熱情
不知道美國人是“做一行愛一行”還是“愛一行做一行”,但是我所見到的大多數總是對自己的工作表現出很大的熱忱和很高的專業度。我常在早上出門跟傍晚回家時碰到同一個公車司機,她每天清晨會用高昂的語氣跟上車乘客打招呼,跟下車乘客說祝你今天愉快,每天傍晚仍然會用同樣高昂的語氣跟上車乘客打招呼,跟下車乘客說路上小心。我很驚異她如何日復一日從早到晚都保持熱情,有人說這是他們的生活態度,有人說這只是營銷手段,無論如何,我都很佩服這個司機對從事工作的無限投入。同樣給我很大教育的還有一個美國師姐,有次我們為了實驗一起去河里采集蜘蛛,那天中午烈日炎炎,我跟同去的一個越南師兄都抱怨連連,只有師姐一人興致很高,不厭其煩地向我描述那種蜘蛛的生活習性和捕捉要領。到了目的地,發現水位比去年同期漲高了好多,我跟師兄什么準備也沒有,根本下不了水。可是師姐卻是頗有先見之明地穿了泳衣,一猛子扎進渾濁到讓人望而卻步的水里。
有個德國人跟我描述他眼中各國人的學術論文,他說復雜難懂又嚴謹的是德國人寫的,中國人寫的總是涵蓋很多內容,每每有大大小小新發現的往往出自美國人。美國人的創造力確實是有目共睹,而滲透到他們生活中的那些態度或許默默支撐著他們的創新。只有無比的自信、無限的專注和投入、高效的工作和溝通模式、思想上的自由和不拘一格才能不斷創造出獨特的、天馬行空的產品和越發便利和有趣的生活。
寫到這里,猛然發現描述的好像都是美國積極的一面,但其實我的腦海里也裝了不少對美國不好的印象,就留到以后有機會再來述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