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接班潮即將到來
父輩卻選擇讓孩子獨立磨煉
另類打拼的“富二代”未來又將如何
“未來5~10年,我國300萬企業將進入接班換代。但90%的家族創始人希望子女接班,95%的子女卻不愿意接班。”這是上月江蘇省MBA發展論壇上得到的一組數據。
阿德的父親有些特殊,自從阿德從英國念書回來后,父親不準他在離家較近的佛山找工作,要求他在離家稍遠一點的城市完全自立,在生活上也對兒子“一毛不拔”。阿德也不以為然,先在廣州找了一個月薪1400元的銷售工作,和朋友蝸居在一個幾平方米的房子里。
阿德從不問家里有多少資產,也不覺得自己是有錢人。
在廣東,像阿德這樣被“窮養”的“富二代”并不少見,他們應聘基層工作,低調生活。
文、圖/本報記者杜安娜
十年來,阿德父親的苗圃生意在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打下了一片天地。雖然不認為自己是有錢人,但父親家產過千萬的阿德不可避免地成為“富二代”。
每月工資只有1200元
“富二代”阿德的一天生活是這樣度過的:早上八點鐘準時去上班,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飯,晚上5點半下班回家。
他現在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工作,每天的任務就是打電話給客戶,詢問對方是否有做網絡中文域名的需要。拉到一個客戶,他有一定的提成。公司的底薪是800元,完成任務可以拿到 1200元,超過任務量的可以拿提成。
阿德滿心期待地說,做得好的同事一個月能拿到4000多塊錢,他每天都要打幾十個電話,不少人聽到是推銷電話,出言難聽的都有,不過阿德并不特別在意。
在上班到第四天,打了一百多個電話后,他終于接到了自己的第一單生意。他非常興奮地說,一定會和客戶好好談。
回國遭遇找工作難
其實,這是他回國之后的第二份工作。
今年1月阿德從英國回來,他向朋友打聽了一下行情,開始在網上投遞簡歷。一開始,他考慮到自己英語方面的特長,想找一份做鋼鐵外貿的工作。然而,這幾十封簡歷石沉大海,至今無一回應。在朋友的引薦下,他離家到廣州尋找工作,找到一家中央空調公司,月薪1400元。
他的工作崗位是空調銷售,但老板告訴他,銷售人員也要先熟悉空調組裝技術等基礎工作。于是他每天跟隨師傅去生產廠看空調的內部結構以及如何組裝。
在廣州,租一間小屋的價格至少也要800元,這就占了他工資收入的大半,所以他只能選擇和朋友合住,每天就在公司吃盒飯。
兩個月后,他終于選擇了離開,他2800元的收入幾乎一分不剩。離開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此外,還有生活成本的壓力。
靠自己的努力而生活
兩個月就換了一份工作,他其實很擔心被人笑話為三分鐘熱度。就連當時的空調師傅也不認為他能踏實地工作。
阿德離開廣州后,在離家20公里的附近鎮上找到了現在的工作。現在他最大的開銷就是每月的交通費用,吃和住都可以在家里解決。
他從英國畢業后,父親送了一輛本田雅閣作為畢業禮物,此后對他是“一毛不拔”。當初在廣州工作時,連用車的費用他都承擔不起,所以這輛車就一直閑置在家中。現在每月的收入可能大都花在油費上了。
1989年出生的阿德臉上還有些孩子般的稚氣和謙卑。他身著簡樸,白色T恤,牛仔褲,一個普通的公文包。用晚餐后,他把記者和自己的餐具都整理完畢后放回餐具臺才作罷。
阿德說,自己對未來有一個大概的規劃,但還不具體——先用幾年的時間,盡可能學習積累更多的東西,然后再自己出來做。
對于家族的生意,阿德反問了記者一句:你覺得花卉行業前景幾何?他說,現在利潤越來越薄,賺錢也比較難了,他更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而生活。
從小受到嚴厲教育
眼前的阿德沒有一絲驕縱的樣子。他也從不把自己當有錢人,他從不問家里的資產有多少。
他說自己從小看著父母是怎么樣一步步艱難闖出來的。“以前,我們家是整個家族中最窮的,現在可以說是最富有的。”現在,阿德父母的花卉生意,每年有過百萬元的收益。
但他沒有明顯感覺到家庭的“發跡”,直到上初三的時候,家人告訴他在附近的一個高檔社區買了一棟別墅。他說,在他看來,這是只有富人才住得起的地方,那時他才覺得家里有點錢。
但父母在他面前從來沒表現過什么。與阿德自己而言,對物質生活也沒有太高的要求。
從小到大他沒覺得自己的境遇有什么特殊,從小也沒有什么玩具,小時候特別羨慕別人的插卡式游戲機,但終究沒有擁有自己的一臺。
他覺得自己和普通的孩子沒什么不同,父母一直家教嚴格。連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回來晚了都會遭到母親的鞭笞。
難忍受英國的慢節奏
對“富二代”這個稱呼,阿德笑得頗有些深意。
他說,在國外留學期間,他身邊充斥著許多“富二代”,各式各樣留學目的的人,也有揮霍,甚至嗑藥、吸毒。但他和這些人保持著距離,沒有成為朋友。
2006年,阿德還在讀高二,父親說讓他去英國學習鍛煉,他也就同意了。在國內考了雅思,成績不高,所以去的時候基本上不懂英文。身上帶著三千多歐元他就壯著膽子去了。到那邊先上語言學校,之后還經歷了中介退換風波。一個17歲的孩子,在異國他鄉感覺到學習和生活的壓力。
到后來,他發奮把英語學好,但工商管理的大學課程又讓他相當吃力。在英國的四年時間,他花費了100多萬元。阿德說他自己不是讀書的料。
和很多人一樣,他出國時想在外開辟一番新天地,拿到綠卡。但過了幾年,他仍然更喜歡中國。
他不習慣比較閑適的生活。國外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好像缺乏了一些朝氣。他不想讓自己的激情被磨平。“還是中國好,看周圍的人,都在積極地工作,努力奮斗。”
“錢非萬能”的金錢觀
阿德覺得環境決定一個人。父母作為他強大的經濟后盾,他也設想過,如果自己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一定會選擇一個賺錢更多的工作,因為經濟的壓力。
“錢不是最重要的,即便你再有錢也不能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這是美國富二代們接受的“窮養”教育核心。在國外有不少富豪的后代走出父輩的光芒,擁有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在順德,陳村的花卉產業很紅火。那些種植經營羅漢松的花場老板最近因羅漢松價格暴漲,個個賺得盆滿缽滿,阿德的父親也不例外,阿德對父母佩服有加。他說這些年的獨立生活經歷都是人生財富,他說他不喜歡接手父親的生意,他將來肯定要自己創業開公司。
阿德獨立生活的意愿很強烈,父母也沒有勉強,也很樂意讓兒子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闖蕩積累人生經歷。
阿德說自己有一個好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向才能走得精彩。
鏈接
歐美富豪家庭“窮養”富二代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富二代的教育問題。比爾·蓋茨今年4月19日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對此做了很好的詮釋:“我告訴子女們,他們不會從我這兒得到財富。早在生兒育女前我就信奉大多數財富都應該回饋社會。越早讓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越早鼓勵子女到貧窮國家去接觸當地人,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
國外很多富二代在年少時都要打工或做義工。這種“窮養”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讓他們知道了財富積累的不易,明白工作首先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其次才是賺錢。
現年54歲的巴菲特長子霍華德,沒有子承父業。霍華德32歲那年賣了祖父給他的股票,買了一臺推土機,開始務農。他按市價向父親租用了一家農場,嘗試協助貧農生產更多的農作物。過去4年他更遠赴非洲,致力于一場對抗貧窮與饑餓的戰爭。他最雄心勃勃的計劃,是讓非洲農民能夠免費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
巴菲特的另外一個兒子彼特的道路走得也很精彩。今年51歲的他,28年來曾當過作曲家、制片人、演員、錄音師、獨立唱片公司老板,還曾參與電視劇、電影的制作。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并因此多次獲得艾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