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里蘭大學PHILIP MERRILL新聞學院做訪問學者,可以在獲得教授許可的情況下免費旁聽課程。我尚處在新來者的英語聽說“茫然期”或“白癡期”,所以聽課時只有內行的地方看門道,外行的地方看熱鬧……
教授衣冠楚楚,溫文爾雅。教室的冷氣凍得我全身冒雞皮疙瘩,直后悔沒穿件呢子外套來,美國學生卻人人休閑T恤,短褲短裙,到處是雪白的胳膊和大腿。盡管教室里有告示說 “鑒于設備原因,此教室不允許喝飲料吃零食”,但肯定是“習慣問題”,還是能見到有學生怡然自得地往嘴巴里扔小零食……
有的景象比這個還難讓人接受。每堂課總有兩三個學生盤腿坐在轉椅上,有的光著腳丫,有的干脆直接穿著球鞋蹲在椅子上……還有更過分的一次,教授親自來到我旁邊的一個學生身旁指點迷津,教授明顯想擠進我們的座位之間,見那位金發小丫頭居然沒有一點要讓座或挪窩的意思,我趕緊起身挪開我的椅子,教授禮貌地致謝并示意我坐下,自己卻西裝革履地徑直在學生身旁很自然地跪下,指點著她的屏幕進行講解。來自禮儀之邦的我如坐針氈……
但是課堂卻顯得很有秩序,學生從不交頭接耳,見不到躲在電腦后面看小說上網混學分的,也不見東張西望、偷窺了隔壁MM的。有的課雖然一周一次,卻是從早上九點一直上到下午五點,中間只有一小時午餐時間,而為這一天的課,聽說學生們得在課外準備兩三天,不由得感嘆美國大學生的壓力堪比中國的中小學生……
聽說前不久在國內召開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耶魯、牛津等多位高校校長稱,中國建成一流大學最快需20年。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稱中國大學最缺評判性思維的培養,大學生總是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與此觀點類似,牛津大學校長也稱中國缺乏敢挑戰權威的學生,建議學習美國大學的經驗。
典型的美國教學,每堂課多則十多個學生,少則七八個,多為討論啟發式教育。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有時同時豎著三四條胳膊,幾乎想打斷教授的每一句話(可能是學新聞專業的原因,大家都在鍛煉提問和辯論能力吧,聽說理工科的學生會安靜些),有問題,有見解。教授卻控場自如,相當自信,遇到學生的精彩發言,時不時建議“全班同學給他(她)一個大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