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絕非僅僅是虛擬的空間,而是對現實生活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心智發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很可能給他們的成長帶來極為不利的危害。因此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和社會都必須對互聯網加以管理。
美國
用詳盡法律加強監管
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不僅互聯網發展迅速,網民人數眾多,而且對互聯網的管理也有嚴格的制度和詳盡的法律。
早在1978年,佛羅里達州就率先通過了《電腦犯罪法》。隨后,美國共有47個州相繼頒布了《電腦犯罪法》。自1978年以來,美國政府各部門先后提出了130項法案,1981年還成立了全美電腦安全中心。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禁止利用電腦犯罪法》。1987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一項議案,批準成立國家電腦安全技術中心,并制定了《電腦犯罪法》。
根據美國國會在“9·11”后頒布的《愛國者法案》,美國安全部門有權查看互聯網通信內容,監控并打擊互聯網恐怖信息。美國2000年通過的《兒童互聯網保護法》,要求所有得到聯邦政府資助的中小學和圖書館對連通互聯網的電腦采取技術保護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上網接觸“淫穢、兒童色情和傷害未成年人”的露骨描述。美國決不容許利用互聯網宣揚恐怖主義、侵犯知識產權、向未成年人傳播色情以及從事其他違反美國法律的活動。
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英國在網絡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是立法保障和行業自律,并輔之以政府指導。
英國的網絡管理工作主要由一個名為“網絡觀察基金會”的組織負責。這個由英國網絡服務提供商于1996年9月自發成立的半官方組織,在英國貿易和工業部、內政部和英國城市警察署的支持下開展日常工作。
這家基金會為鼓勵從業者自律,與由50家網絡服務提供商組成的聯盟組織、英國城市警察署和內政部等共同簽署了《“安全網絡:分級、檢舉、責任”協議》!熬W絡觀察基金會”以此為基礎,制定了從業人員行為守則。
“網絡觀察基金會”對外開設熱線,接待公眾投訴。在接到公眾投訴后,會評估特定網上內容是否違法,如果認定是非法內容,就會通過網絡IP地址確定該內容的來源,之后將問題移交給相應的執法機構來處理。該基金會同時還會通知網絡服務提供商將該內容從服務器上刪除,如果服務商不這樣做,將會受到起訴。
韓國
大力推行“網絡實名制”
韓國為應對互聯網上出現的暴力色情、賭博欺詐、侮辱誹謗等問題不斷完善立法,嚴厲打擊利用互聯網犯罪行為,并對主要網站實行實名制管理。2006年年底,韓國國會通過了《促進信息通信網絡使用及保護信息法》修正案,規定主要門戶網站在接受網民留言、發布照片和視頻等操作前,必須先對網民個人的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等信息進行記錄和驗證,否則將對網站處以最高3000萬韓元的罰款。對于17歲以下沒有身份證的青少年,網站在獲取他們的詳細信息后,會以向手機發送密碼的方式確認使用者身份。
博客上發表極端言論可獲罪
新加坡從互聯網準入、渠道管理和法制建設三方面著手凈化網絡空間。新加坡的《廣播法》明確規定,新加坡三大電信服務供應商負有屏蔽特定網站的義務。政府有權要求供應商刪除網站中宣揚色情、暴力及種族仇視等內容的言論。若供應商不能履行義務,將會被罰款或被暫時吊銷營業執照。此外,政府還鼓勵供應商開發推廣家庭上網系統,幫助用戶過濾掉不合適的內容。為維護國家團結和穩定,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迄今已屏蔽了100多個包含色情等內容的網站。
2005年,17歲的新加坡中學生顏懷旭以極端種族主義者自居,在自己的博客表示仇恨馬來人和穆斯林,叫囂要用狙擊步槍暗殺部分政治人物。結果于同年11月23日,被新加坡法院依照《煽動法令》判處顏懷旭緩刑監視2年,且必須從事180個小時的社區服務。在他之前,11月7日,另外兩名年輕的博客作者被依該法定罪,開了因博客言論獲刑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