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了,我周圍經常有家長抱怨中國孩子累,在暑假里。不僅要補習課堂知識,還要給孩子報圍棋班、舞蹈班、英語、奧數班等。并且,這似乎形成了一個趨勢,家長們在一起談論的話題也經常是“你的孩子英語會多少單詞了?”“我兒子鋼琴已經考過7級了。”“上周參加了少兒圍棋比賽,得了2等獎呢!”
剛回國時,聽到這些評論我真不能接受。難道讓孩子去發揮這些特長就是為了“考級”或比賽嗎?再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小學是如何培養孩子們的?
在平時,美國小學下午3點鐘左右就放學了。放學后,低年級的小學教室里都有“區角”活動,孩子們可以根據愛好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學跳舞、做手工、玩游戲等。高年級的孩子們則去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合唱團、話劇社、棒球隊……形式豐富多彩。到學期末,各種團體舉辦匯報表演,請家長們來參觀成果。孩子們將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結合起來,學到真正有用的本領。
另外,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非常注重閱讀。假期中沒有各門學科的假期作業,而是由老師列出長長的書單,讓孩子們去圖書館借閱。并提前給孩子們講解書籍分為哪幾類,比如小說會分成自述性的還是奇幻類的,而不同類別的書都有什么特點,閱讀的時候該注意哪些事項。這樣有針對性的閱讀就避免了孩子們亂讀書,讀了半天不知要從中獲得什么。等假期結束了,孩子們要提交閱讀完成量的情況,并和同學分享讀書心得。就閱讀這一點可以看出,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引導和指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參與者和探索者。
再回到國內的培訓機構來,例如學習英語。英語是一門技能,最終需要孩子可以靈活運用英語交流、生活、直至工作。而很多教育機構卻以單詞量作為評測孩子英語好壞的標準,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必須會背多少單詞,這顯然是不符合學習的最終目標,且久之孩子也會產生厭煩的心理,不利于事半功倍的學習。
課外輔導言下之意是對在校學習的一個補充,如果不能投孩子所好,對課內教育都回造成影響。國外孩子的課外輔導還是值得國內家長們借鑒的,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