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的統計,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946萬人,比去年減少74萬人。這已經是高考考生連續第二年出現大幅度下降。適齡人口的減少是考生人數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因素。而除此之外,有一個現象引起媒體注意,那就是很多考生的主動放棄。(央視6月9日《新聞1+1》)
其實由于適齡人口的減少導致高考考生人數減少這是一個正常現象,也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取得的成果,外界無須過度解讀,但是如果是大量考生選擇棄考的話,這就值得我們反思和警醒。廣大考生為何選擇棄考,尤其是在當前高考錄取率如此高的背景下選擇棄考,真的是因為出國留學嗎?以筆者的教學經歷來看,考生放棄高考的主要原因絕對不是出國留學,畢竟能夠出國留學的考生是比較少,考生流失其實是另有他因。
首先,大學畢業生的低就業率是導致廣大考生棄考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放棄高考的考生主要是農村考生。眾所周知,雖然現在大學錄取率高,大學容易上了,但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卻不高,很多沒背景、沒后臺的農村大學生就業困難,即使就業也是從事與初中或高中畢業生類似工作,有時工資還不如農民工的收入高,使得很多人在心中計算一筆賬。上大學花費大量學費,如果不是重點大學,只是專科的話,畢業后獲取的收入與高中畢業生的收入差不多,實際上就是浪費大學學費,還不如不上大學,這也導致新的“讀書無用論”在整個社會盛行,準確說是“大專無用論”在盛行,最為危險的是我們很多大學畢業生在大學畢業之后也是這樣想的,后悔上大學了,認為自己的三四年大學白上了,有這種思想的大學生是越來越多。
其次,隨著國家征兵政策的變化,加上現在軍人的待遇和地位都比較高,很多入伍參軍的人在軍隊的收入遠高于大學畢業生,導致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在高中畢業前選擇入伍參軍,這也是高中生放棄高考的原因之一。
最后,對讀書沒興趣和自認為升學無望也是考生棄考的原因之一,而且這類考生越來越多。由于當前應試教育體制沒有改變,很多90后學生性格比較個性、比較叛逆,對教條主義的課本和教學不感興趣,不愛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最終實在是讀書讀不下去,甚至覺得讀書就是謀殺。筆者以前帶的不少學生,有的學生成績還不錯卻在讀高一、高二時自己選擇了退學,只是因為覺得讀書沒意思。